信息來源于:互聯網 發布于:2021-06-02
去年11月初,
家住昆明官渡區的王女士
通過網上的二手叉車轉讓廣告,
購買了兩輛叉車,準備做工程。
可收到貨后,
王女士傻了眼,
本應該能承重5噸的叉車,
根本無法使用。
事件回顧↓
王女士:“一層鐵皮,里面都是水泥灌的,這里應該是一塊鐵,現在是沒法用,我怕叉車用到一半掉下來,出事故誰來負責?”
王女士11月中旬花費7萬多元網購的兩輛所謂"全新"二手叉車,但收到貨后由專業維修師傅一檢查卻發現,叉車不僅配重被掉包,整輛車都是廢車翻新,基本不能用。
叉車維修師:“90年代的東西挺老的,就是翻新了一下,現在最少是國四的標準,這個是國一的,差了十多年的標準。看現在叉車都是兩個檔,這個就一個檔,這臺機器也就值一萬多塊錢。”
王女士說,自己當初是通過百度搜索,找到的賣家。
王女士看到的這則信息旁,標注了"廣告"和"保障"字樣。進入鏈接后,王女士通過廣告上的賣家信息添加了對方的微信,收到對方發來的叉車照片和公司地址定位后,王女士便選擇信任對方。
雙方以七萬兩千五百元的價格成交,轉賬一周后,王女士收到貨,但發現對方承諾的購車單和保修單都沒有。
王女士:“現在直接是什么方式都聯系不上,我覺得被騙了。”
電話和微信都突然聯系不到對方,王女士發現自己被套路。但隨后去報案,被告知是"經濟糾紛"不能立案,消費者熱線投訴,又無法按要求提供對方準確信息。加之發貨地在北京,相距遙遠,目前維權陷入困難。王女士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,提醒大家不要輕信網絡廣告。
王女士:“我當時沒多想,也不知道怎么用法律保護自己,就購買了這種車,我覺得騙子太多了,他們就是鉆了空子。”